高峰植物園位於新竹市高翠路、寶山路、高峰路三條馬路圍成的區域內,與清大、交大及十八尖山為鄰,佔地約20公頃 ,雖然與十八尖山為鄰,我卻從來沒去過。
政府偏重十八尖山的推廣,對隔著一條寶山路的高峰植物園相對冷落,讓人幾乎忘了它的存在。
事實上高峰植物園開發很早,創建於西元1932年,日治時期是用來培養樹苗供給各單位機關的種植的苗圃,主要是培育本土或是外來引進的樹種,在西元1948年台灣光復後,與新竹農林改良合併為新竹山林管理所高峰苗圃,經過六十多年的培育下,才有現在多達三百多種類的植物與豐富的生態,是新竹市植物生態最為茂盛的地方。
一進園區大門的左邊,站著一排高大直挺的檸檬桉樹,樹皮像是上過濃妝的粉白色。
走入森林步道前,路旁有小心蛇、蜂的標示,地上有昆蟲的裝飾。
步道大致上成環狀迴圈,中間有幾條叉路,沿途有樹蔭,走一圈大約50分鐘。兩旁有標示牌,讓我們能邊走邊認識路旁的植物,也算是一種收獲。
阿勃勒,此樹廣泛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種植。花期時滿樹金黃色花,花序隨風搖曳、花瓣隨風而如雨落,所以又名「黃金雨」。莢果如棍棒狀,像長約30到60公分的臘腸,所以也叫臘腸樹,這次只看到臘腸沒看到花。
苦楝樹開花了,但沒看到天牛。
桐花桐花幾月開? 4月不開,5月開不開?
本週未要去參加桐花季活動,希望樹哥樣姐爭氣一點,不要讓我們失望。
路邊溫室裡的照光燈還亮著,但裡面已雜草叢生,像是被遺忘的世界。
台灣肖楠,其木材紋理緻密具芳香而與台灣扁柏同列入高價材樹種,為台灣特有珍貴樹種,目前嚴禁砍伐加強保育。
樟樹,是常見的百年老樹樹種之一。可提煉樟腦,是台灣清朝至民初重要的出口貨品,又因木質芳香,耐水防蟲,常用來雕刻或製傢俱。
大葉桉,別名:油加利,早期廣泛栽種為行道樹,木材製油可作驅蟲劑。
錫蘭橄欖樹
麵包樹,每個部分對太平洋地區的島民都是有用的材料,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常用品,是島民的主要食物。果肉可煮食,種子可炒食,其味如麵包而得名。
蒲葵,為棕櫚科的常綠喬木,單幹直立,有不整齊粗糙的環紋及縱紋,其葉大呈掌狀圓扇形,為其一大特色,也因其葉形奇特,而有相當高的觀賞價值。它的用途很廣:(1)葉可編製笠帽、蒲扇。(2)嫩芽可食用。(3)葉腋間的纖維可作蓑衣、繩索、掃把等。
九節木,核果熟時黃色或橙紅色,效用:根、莖:清熱解毒,袪風除濕,消腫拔毒。
路上的樹根,突出路面處用白漆識別。
路上的小花、小草。
剝皮樹(白千層),樹皮灰白色,有彈性、鬆如海棉,每年木栓形成層都會向外長出新皮,並把老樹皮推擠出來,但老皮仍然層次分明地一層貼著一層的留在幹上,形成樹幹永遠就是那幅「衣衫襤褸」的模樣。
小小生態池。
生活可以很簡單,一張紙、一支筆,就可愉快的過半天。
高峰植物園人氣雖不高,逛膩十八尖山時,還是可以來此認識一些植物,作作森林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