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古奇峰的停車場,發現木棉花開了。


木棉是一種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長的落葉大喬木,高10~ 20公尺它的外觀多變化:春天時,一樹橙紅;夏天綠葉成蔭;秋天枝葉蕭瑟;冬天禿枝寒樹,四季展現不同的風情。




 


木棉樹幹直立有明顯瘤刺,以防止動物的侵入;側枝輪生作水平方向開展;掌狀複葉,葉柄很長,樹形具陽剛之美;花朵大型34月開花,橙黃或橙紅色,先開花後長葉;果實為蒴果,成熟後會自動裂開,裡頭充滿了棉絮,棉毛可做枕頭、棉被等填充材料。樹幹雖然粗大,但木質太軟,所以用途不大。



木棉花開了,對很多鳥類來說,吃花蜜大餐的機會又來到了,有的鳥甚至整個頭都埋進花朵裡用餐,所以也是拍鳥的最佳機會。



首先上場的是紅嘴烏秋



牠的全身一席黑色套裝,羽色烏黑亮澤,頭頂上戴著一頂蓬鬆的龐克風格羽冠,唯獨嘴喙與腳為對比強烈的紅色,故被起名為紅嘴黑鵯,而體型大小及羽毛顏色皆與本土的山烏秋極為相似,所以又名紅嘴烏秋,或臺灣話的紅喙筆仔。




紅嘴烏秋為台灣特有亞種,是原住民極為重視的一種鳥,無論是泰雅族或布農族,皆流傳著有關紅嘴黑鵯的神話故事,在泰雅族的族史神話裡,相傳從前居民與動物們相處得很和諧,有一天村裏發生一場大火災,火燒數日、死傷無數,損失非常慘重,而紅嘴烏秋為了幫忙救火,不顧危險,不斷的用嘴喙與腳把著火的樹枝折斷帶走,逐漸的將火勢撲滅,最後成功的捍衛了森林家園的安全,不過也因此牠們的嘴喙和腳趾被旺盛的火苗燒得通紅,身體也被燻得焦黑不堪,至此之後就成了我們現今所能見到的樣貌。





牠們是台灣普遍的留鳥,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在本地各處的闊葉林,或是低海拔的山麓皆能發現牠們的蹤跡。喜歡群體活動,經常數十成百的在山林裡覓食,鳴聲多變化且嘹亮嘈雜,個性熱情大方不太怕生,即使在熙來人往的林蔭處或公園裡也絲毫不畏懼。




紅嘴烏秋在發情期會發出類似貓叫的喵喵聲,非常引人注意,每年約在5~6月春夏季節時會開始築巢繁殖,以草梗及細樹枝築成手捧碗形,每次可產3~4顆,為粉膚色或白色的卵,卵殼表面佈有棕紫色斑點,屬雜食性鳥類,以吃軟性的漿果或昆蟲為主食,也喜歡甜甜的花蜜。




牠們的幼鳥在巢期很短,從孵化到離開巢僅有八天,親鳥會作勢將食物啣離,或是以震翅和鳴叫鼓勵兒女及早跨出巢窩飛翔,越強健的幼鳥叫聲越響亮,也越能得到親鳥餵食上份量的優勢,雖同期出生但體型差異逐趨明顯,故先天體質優良的離巢越早。這種勇於面對大自然歷練的天性,或許正是牠們至今種族依然繁盛的關鍵。





接著看到的是啄木鳥,雖然在木棉花開的時候出現,但牠們對樹蟲比較有興趣,對花蜜則看不出是否接受。



木鳥全世界約有一百八十種,台灣有四種。牠們經常攀於樹幹上,所以屬攀禽類。




牠們的喙尖銳堅硬,為鑿木挖洞的好利器。




 腳趾為前後各2趾之對趾足,後方之外趾,能轉為橫向,以防止軀體左右搖動;趾爪極為尖銳,攀附在樹幹時,利於抓緊樹皮。


 



尾羽羽軸極為堅硬,呈楔形;在樹幹上時,貼於幹上具有支撐作用,且可穩住其身。



啄木鳥邊攀邊敲樹幹,敲擊的頻率極高,牠還擁有很好的聽覺,昆蟲的咬囓聲、螞蟻在樹幹裡活動的聲音……牠都能聽到。





昆蟲住在樹皮下,雖有許多四通八達的小徑,但因啄木鳥舌頭特別的構造,舌末端有黏性物質、倒刺,可以鑽進樹洞把昆蟲由狹窄的樹幹中拉出來吃。




寄生蟲一旦除去,樹木能順暢地吸收土壤中的水份與養份,得以活得更健康、更強大。無意中,啄木鳥竟成了森林名醫,因此人們給予啄木鳥「樹木的醫生」之雅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湯米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