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湳洞沿金水公路上去,很快就到淘金城金瓜石,這裡的必訪點就是黃金博物園區,到園內可以聽淘金故事、看大黃金及欣賞日式建築。
金瓜石是日據時期日本人在台灣所建設的三大日式社區之一,目前還保有部分完整建築。
其中最高檔的太子賓館,此為日治時期田中礦業株式會社,為招待當時日本的皇太子(裕仁天皇)預定視察金瓜石礦業,於1922年所興建的臨時行館。
太子賓館屬於典型的日式高級建築樣式,建築配置與外部庭園融合成雁行排列。
建物大量使用檜木構築成純日式住宅,其中附加歐式休閒室,具備度假機能。
北側為造景優美的日本庭園
南側有迷你高爾夫球場與射箭場。
雖然最後日本皇太子因故沒有來此住宿,但此賓館仍為台灣現存首屈一指的日式木造建築,目前只開放賓館的外圍庭園部分,供民眾參觀。
在金瓜石的建築規模僅次於太子賓館,最具代表性的獨棟獨院式日式建築是「三毛宅」,這不是我們熟悉的已故作家三毛家,而是金瓜石礦業事務所最後第二任的所長三毛菊次郎所使用的所長宿舍。三毛在昭和8年時被派任金瓜石礦山事務長,他是領導金瓜石進入採礦黃金歲月的功臣之一,並在水湳洞設置十三層選礦場,間接成就了「龐貝古城」的旦生。
其住宅面積寬敞,並有前庭後院,早期瓊瑤拍攝電視劇「煙雨濛濛」、「幾度夕陽紅」曾來此取景。
由日本企業所興建之員工宿舍,稱為「社宅」,金瓜石占地偌大的日式宿舍區即為典型代表之一。
四連棟日式宿舍約建於1930年代,為日本礦業時期興建所留下,主要提供日籍職員及其家人所居住,空間階級分明、井然有序,屬於高級職員宿舍區與一般礦工居住區有明顯區隔。
此區的日本宿舍,內部建材多使用臺灣檜木。
四連棟日式宿舍為四戶一棟的型式,四戶都有各自的玄關、廚房、浴室、廁所等設備。
隨著時間的流逝,房舍外觀因長年的風吹雨打而開始出現傾圮的狀況,後來在2005年7月的強颱海棠風雨侵襲下全部塌陷,目前所見到的宿舍外觀都是後來重建的。
重建後的四連棟, 2007年4月正式開放。
除第一戶作為行政區不對外開放外,第二戶為四連棟紀錄片播放空間,第三戶回溯至日治時期情境佈置。
其中的起居室
茶之間(用餐或飲茶場所)
第四戶展示光復後,臺籍住戶使用情形
黃金博物園區的其它建物一景
金瓜石的本山金礦石
本山五坑坑道重新整修,並開放部分路段,成為遊客坑道體驗區。
在陰暗的坑道裡,適合情侶手牽手一起探險,為兩人世界增加情趣。
來到園區,當然不能錯過介紹與展示礦業文化的「黃金博物館」。
鎮館之寶--220KG重之純金,目前價值3億多元,聽說遊客只要用雙手搬得動就可帶走,來到這裡當然要摸一摸,220公斤雖帶不走,但希望能沾點光帶來財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