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瓜石勸濟堂(舊稱祈堂廟)牌樓前階梯往下走,就是祈堂老街。




勸濟堂興建於1896年,廟中所供奉的是一尊金面關公,勸濟堂廟頂的的關公金銅像,則是東南亞最大的關公聖像,總重量超過二十五噸。



金瓜石發現黃金後,吸引大批淘金客蜂擁而至,居民最多時達五萬多人,勸濟堂供奉的 關聖帝 君,由於神威顯赫,成為金瓜石居民的守護神,是本地重要的信仰中心。


  日據時期,九份、金瓜石分屬兩個日本財閥掌管,九份財閥比較偏民間;金瓜石的田中礦業株式會社就比較日式管理,蓋神社、蓋太子賓館,日方管理者的房舍也櫛比鱗次


這條長長的階梯,上面是日本員工高級宿舍區,下方就是祈堂老街,隔開了彼此的生活空間。



日式員工宿舍台灣老百姓沒有份,就隨隨便便在山邊走道搭個簡單工寮以供遮風避雨。祈堂老街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勸濟堂位於金瓜石的至高點,沿著階梯往下走,直到礦坑的這段山路,就順勢而成最重要的一條道路。





 最盛時期有金飾店、西服店、飲食店、百貨店、彈子房、理髮店、書店、文具店、柑仔店….熱鬧的程度直比現在的西門町,連唯一的小水泥橋也被稱做「銀座」,可見其繁華的程度。





 然而物換星移,日本人走了、礦坑廢了、礦工散了,祈堂老街現在成了一座空巷,勉強還在營業的只有兩三家,一家阿婆開的柑仔店,一家咖啡館,在平日這條老街上出現的貓兒可能比住戶還多。



 水金九地區常年飽受海風侵襲,除了建築物依山勢而建,高低層次分明外,為了要與颱風及長雨季的天氣型態相抗衡,因此屋頂上覆木板,再橫直覆蓋兩層油毛氈防風防雨。放眼望去,房屋沿著傾斜的山坡拾級而上,層層疊疊的漆黑屋頂,形成一座座灰黑色的迷人山城聚落景觀。



  黑油毛氈屋台語就叫做「黑紙厝」,油毛氈俗稱黑紙,是以原紙浸濡瀝青後,使其達到不透性之防水材料,由於其可以作多層重疊張貼,信賴度高的防水工法。一般現場施作以2層油毛氈3層瀝青(俗稱5),或3層油毛氈4層瀝青(俗稱7)為主。但由於施工時須使用高熱熔融瀝青,具有臭味及施工危險,台灣近年來已漸少使用。 



   祈堂老街的河道對岸是金瓜石戰俘營,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軍擄獲不少英美戰俘,押送到台灣各地的集中營看管,其中一批送到金瓜石,從事銅礦開採的工作。日本礦業利用這裡原有的工寮,加以整建,圍上鐵絲網成立集中營來容納這些戰俘。


  日本人認為,軍人的職責就是打仗,除非戰死,打仗失敗唯有自殺一途,所以看不起投降的軍人。這些戰俘被押到當時金瓜石最溼、最髒與最危險的七號坑,每天工作六小時。本來礦坑是中國人進去的,外國人體格高大,在攝氏43度的高溫下彎著腰、駝著背,工作時不得休息,一坐下來就會挨鞭子。他們開採的是銅礦,雙腳整天浸泡在礦水當中,腳都泡爛了,有的不得不截肢;燥熱的天氣、食物的缺乏、加上落石坍方,幾乎每隔幾天就會有屍體被搬出去。



 從最多時期的一千五名戰俘,到最後活著出來的僅有85名,其餘皆埋骨於荒山野谷當中。這麼多的血淚故事與歷史見證,主建築物卻被拆了,原有房舍已全部打掉,現在的金瓜石戰俘營,只剩下圖靠河這面牆的一部份是歷史見證,其它都是新建的象徵建物。



 回到現實生活,祈堂路勸濟堂牌樓旁,有間著名的特色小吃,已有多家媒體報導過,招牌寫著「白帶魚煮酸菜」,漂流木特殊造型的店家遠看很像戲台佈景。


 


 聽說店家阿伯週五前都忙著釣魚,然後週六日開張營業供應白帶魚餐,一碗60元的白帶魚芋頭米粉湯,白帶魚並沒有一起煮所以還是酥香的,魚片香味讓店內小貓眼巴巴的流著口水。



白帶魚店家阿伯也經營民宿,金瓜石一帶目前有不少民宿,有居高臨下的新建築;



 也有老屋翻修的民宿,各有個自的特色,提供民衆來金瓜石居遊的不同選擇。



 週六、日來到金瓜石,可將車停在勸濟堂免費停車場,走O形路線,先下祈堂老街階梯到四連棟日式建築區、太子賓館,再從黃金博物館走回勸濟堂,順便享用白帶魚芋頭米粉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湯米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6) 人氣()